OB体育11月2日晚间,力高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宣布,公司与南昌市政公用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订立了认购协议。
据此,力高地产按认购价每股股份4.43港元向南昌市政公用配发及发行1.758亿股新股份,约占发行后力高地产股份总数的9.9%。交易完成后,南昌市政公用将晋升为力高地产第三大股东。
资料显示,南昌市政公用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集经营城市公交、自来水及污水处理、燃气、市政、地产和投资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总资产近千亿,旗下拥有40多家核心企业和1家上市公司。
力高地产此次合作主体为市政公用集团全资附属子公司南昌市政公用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及销售、市政基建、绿化工程及提供展览服务。
国泰君安分析师刘斐凡认为,与国企合作对房企来说还是有一定好处的,一方面是股东实力增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司拿项目。
力高地产通过此次交易将募得资金约7.783亿港元,将用作集团发展新项目及一般营运资金。根据认购协议,除非取得南昌市政公用的事前书面同意,否则力高地产不得将所得款项用作其他用途。
力高地产执行董事兼总裁黄若青表示,本次交易充分融合了市政公用集团的资金优势和公司的专业团队优势,在后续合作中,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充分依托公司的上市平台,将该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对接。
至于双方未来具体怎么合作,观点地产新媒体致电力高地产投资者关系部门相关负责人了解,对方仅表示,双方合作肯定是有利好的,但合作内容还无法公布。
不过,在刘斐凡看来,力高地产未来与南昌市政公用集团合作可能更多还是在土地获取方面。
据其介绍,像南昌市政公用集团这种以市政基建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平时在帮政府做基建工程的时候,可以相应地获得基建工程周边的土地,而且拿地成本很低,有点类似于港铁那种开发模式。
“一般情况下,基建做好了,周围的土地升值空间是比较大的。如果力高地产获得这种土地的话,土地成本和建安成本都会降低,这对利润提升是有帮助的。”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虽然总部设在深圳,但力高地产大部分收入来源是南昌地区。2015年中期报告显示,力高地产开发的18个项目中有8个位于南昌,在上半年16.47亿元中,南昌地区占了8.77亿元。
这样看来,力高地产此次引入南昌市政公用集团将进一步巩固在南昌大本营的市场地位,同时改善利润水平OB体育。
“国企身份在拿地上可能会有更多优势,但受限于运营效率和开发能力不足的影响,入股经营相对较好的民营房企,也是一种资源的整合。”分析人士表示。
一直以来,国企都被视为钱多、粮多的大财主,这种现象在地产圈内也并不鲜见。
去年12月,绿城与融创分手并引入中交建作为控股股东;今年7月,莱蒙国际通过出售27.62%股份引入第二大股东云南城投;11月,力高地产通过配发新股引入第三大股东南昌市政公用集团。
三家规模、文化、影响力不尽相同的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房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和国有企业合作。
作为最早宣布与国企合作的绿城,利好已经在逐步体现。首先,在业务拓展上,借助中交集团在海外丰富的资源,绿城代建业务得以从国内发展到国外。
绿城联席主席朱碧新曾在今年中期业绩会上称:“中交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外业务,下一步会寻求一些好的国家和地区开发一些适合的业务,这将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除此之外,受益于中交集团的强大实力,绿城融资成本也出现下降。今年7月,绿城宣布修改契约及赎回票据分别为2016年到期的25亿元5.625%的优先票据、2018年到期的7亿美元8.5%的优先票据以及于2019年到期的5亿美元8%的优先票据。
赎回旧票据后,绿城表示将在交换要约下发行新票据,最低利率及收益率年利率为5.875%,较此前发行的其中两笔票据都有所降低。
至于莱蒙国际,虽然集团主席黄俊康称与云南城投暂时没有具体合作计划,但也强调,云南城投是云南省最大的国企,手里的资源很丰富,而且云南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莱蒙国际跟云南城投未来应该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引入这些国企对房企来说还是有一定好处的,一方面是股东实力增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司拿项目。”刘斐凡表示,国企的拿地优势比较大,而且很多时候成本比较低,资源整合之后,有可能会给力高地产、绿城这些公司带来成本优势,这放在白银时代利润率普遍偏低的背景下,是有帮助的。
刘斐凡还认为,引入国企可以提升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拿了钱过来,负债率水平降低,现金流增加,财务结构改善,然后利润率水平提高,公司的估值水平就有了向上的动力。
“各方面的数据改善后,公司自然可以借到更便宜的钱,这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刘斐凡强调。
引入国企作为公司主要股东后,看起来前景一片光明,但标普分析师孔磊则提出不同意见:“是不是利好还是要看最后的落实情况,股东实际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好,并不是挂个股东头衔就能说明一切。”
英皇证券研究部分析员林茂森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他看来,引入国企最直接的就是提升了知名度,但最终还是要看入股的规模和实际效果有多大,有些国企一般都乐意投资不同的企业,但如果只作为一般财务投资的话,就不宜过度解读。